1955年, 来自原始丛林的呼声传到了位于加拿大阿尔伯他寒冷平原的草原圣经学院, 正如当年李文斯顿带到英伦三岛来自非洲丛林的呼求一样——在听到这个呼声七年之后, 唐 理查森夫妇回应了这个呼召,动身前往新几内亚。
唐·理查森夫妇在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地,凭着信心和内心的平安,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家,逐步地和沙威人沟通,渐渐地了解了沙威人的语言和文化。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并工作在一群以“背信弃义”为理想的人中间。
沙威人与人交往时有一种明显的目的性:日后伺机把朋友杀死并吃掉!他们将这种习俗称作“为了日后的屠杀而暂时用友谊喂肥”,以欣赏朋友被屠杀时的表情为乐。“背叛朋友”,就是沙威人的人生观!他们喜欢把最大的快乐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和失望上。当听到圣经故事时,犹大居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犹大所背叛的耶稣根本一文不值!
然而,他发现沙威人也渴慕和平,根据当地的古老传说,两个部落互换男孩作为“和平之子”,便可换来和平。但寄希望于两个弱小生命的和平一定是短暂和脆弱的。时隔不久,部落间便会发生新的杀戮,仇恨之火再次燃起。
此时,理查森向上帝寻求智慧,运用“救赎类推”(即通过各个民族中能够隐喻属灵真理的某些文化习俗来帮助他们认识上帝的救赎)的方法让沙威人认识到:只有上帝才能赐给人真正的“和平之子”,并让他被杀所流的血成为人类最终的救赎——这就是强壮的、创始成终的和平之子耶稣——并且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
经过不懈的努力,沙威文化中的第一根柱石,即其中的暴力和背叛因素已经被击垮,打通第二根柱石(即沙威文化中中的和平和信任因素)的道路已经初现端倪。
恰在此时,沙威人瓦拉海濒临死亡,藉着祷告和药物的力量,理查森夫妇和统治沙威人的“奥马梅力量”(一种沙威巫术)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这正如同当日耶稣在伯大尼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一样,使上帝的大能再次得到彰显,并且使初代的沙威基督徒信心大增。虽然瓦拉海在复活之后13天最终死去,但是他复活的消息所到之处,沙威人对奥马梅的信仰土崩瓦解。
理查森接着要迎战的是代表沙威文化邪恶核心的“及分阿生”(字面意思是触弄恶臭,一种沙威哀悼仪式),这是世世代代束缚沙威人的对死亡的恐惧。
通过瓦拉海母亲的哀歌,理查森了解到沙威文化中有关于“重生”(原文为“旅蒙的话”)的观念,并且沙威人认为当人类达到最大的悲痛时,“旅蒙的话”就可以更快来到。至此,理查森终于找到了束缚沙威人的痛苦来源:沙威人相信若不凭借武力或一般的劝说达到目的,就可以通过让自己受到极端屈辱或羞耻的方式来赢得。
理查森直中要害,向沙威人指出,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上帝赐给失望之人的解毒剂,而沙威人相信“旅蒙的话”这个救赎类推,上帝的话藉此得以进入沙威文化的核心。
他告诉沙威人,耶稣是复活和生命的源头,根据《圣经》的应许,当耶稣再来时,所有人的身体都将得到更新。至此,沙威文化中所有的束缚都被圣灵的大能解除了,更多的沙威人得到上帝恩典的拥抱。
到了1972年,基督教世界观已经根植于沙威人的心中:女人们摆脱了从前忧郁、唠叨不停和破口大骂的性格,显露出温和的全新性格;儿童们也不再从小被训练为战争的工具;陌生人,甚至是从前的敌人,都大可放心地接受宴会邀请,而不必惧怕“为屠杀而用友谊喂肥”。“及分阿生”如今只是梦魇般的回忆。在部族基督徒领袖的带领下,从前蛮荒和杀戮之地现在成了令人称羡的“模范社区”。为了让更多的信徒能够济济一堂聆听上帝的话语并且享受上帝所赐的合一,沙威基督徒同心合力来建造“沙威圆形殿堂”——这是一座和平之殿,也是一座祷告之殿,沙威人在这里要化干戈为玉帛,与从前的仇敌一起敬拜上帝。
2800年以前,以色列人的伟大先知以赛亚满怀激情地预言人类的未来:“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旧约 以赛亚书》2章4节)这个令无数人们热切憧憬的美好景象如今竟然在这个被视为野蛮恐怖的地方得以实现,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当理查森看到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时,不禁回想起1955年阿尔伯特草原神学院里上帝亲自的呼召,他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决心去回应那呼召。这个回应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恩典之门,一扇喜乐之门,这并不仅是对他自己,而是使近百万坐在死荫之地的沙威人重生的恩门。
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一个传奇的旅程!是一个得胜的旅程!读过之后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沙威民族重生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类真正的和平唯有得到内心的平安才能真正来临。 |